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在世界范圍內居于惡性腫瘤中發病率的首位。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仍是手術和化療,特別是進展期的胃癌患者術后需要化療,有約 30% 的患者能夠從化療中獲益。但是,如何準確的預測患者的預后以及篩選出化療獲益者仍是臨床面臨的難題。目前世界上通用的 TNM 分期方法,不能準確預測患者預后,更無法區分哪一類患者能通過化療獲益。因此,建立更準確的腫瘤分期方法并可以對化療有效性進行預測,成為了當今胃癌臨床研究的重點。
近期,由南方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進行了多中心臨床研究,結合胃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免疫細胞浸潤及血管密度等因素,采用支持向量機(一種生物學統計工具,二分類模型)建立了一個分類模型,可對 II, III 期胃癌患者的預后以及化療有效性進行較為準確的預測。。
據該文的作者,南方醫科大學李團結博士介紹說:“一些研究提示,腫瘤組織內浸潤的白細胞可以作為預后的標志物,例如法國科學家 Galon 教授在結腸癌中的研究發現,腫瘤中心、腫瘤浸潤邊緣的淋巴細胞浸潤的數量是預后的重要因素,并且和臨床病理特征顯著相關。我們在胃癌中的研究發現,胃癌浸潤的粒細胞能夠在腫瘤細胞的教育下,促進胃癌血管生成,而這些因素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因此,我們再我們的一系列研究中,將髓系細胞和淋系細胞納入我們建立研究模型的范疇”。
南方醫科大學江玉明博士介紹說:“在我們以前的研究也發現,胃癌中心和浸潤性邊緣的淋系以及髓系細胞(例如 CD3, CD8, CD45RO, CD66b)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預測作用,我們采用生物學統計方法,通過一個多中心研究,建立了一個 LASSO-Cox 模型,這個模型能有效的預測一部分患者的預后并且能夠篩選出化療能夠獲益的患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共同作者劉煒博士介紹說:“腫瘤預后與多種因素有關,一方面是腫瘤細胞本身惡性程度和進展,另一方面是機體自身的免疫能力,因此一些常用的臨床檢查,例如患者臨床病理以及腫瘤標志物對患者的預后有明確的提示作用。我們的這項研究充分考慮了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免疫因素”。
該文的通訊作者南方醫科大學李國新教授介紹說:“我們近期開展的一系列胃癌相關預后因素的研究表明,機體的免疫功能對患者的預后極其重要,我們建立的研究模型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新思路,但是由于我們的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相關研究仍需要多中心合作進行近一步探索,希望將來我們的研究能夠應用臨床,使患者獲益。
該研究團隊圍繞胃癌進行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重要臨床意義的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腫瘤學和外科學期刊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7,2018),Annals of Surgery(2018),JAMA Surgery(2017) 以及 EbioMedicine(2017)上。
原文檢索: